那么,發生了車禍,我們怎樣急性現場急救?有人說,車禍發生了,我們只有打110,或者120,等待警察和醫生的救援,這個觀點是錯誤的,
一、現場急救的注意事項
關于現場急救的要點,為了便于大家記憶,我總結了下面六點:
一個概念:
時間就是生命。任何災害發生后,要在10分鐘內得到政府和急救體系的救護是困難的,因為從我們打電話呼救開始,到急救人員趕到現場是需要時間的。
兩個時間:
黃金時間和白金時間。大量研究證實,災害發生后開始急救時間越短,傷病員的存活率就越高。在我國車禍所致的重度創傷傷員中,約有2/3的傷員因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助,而在傷后30分鐘內死于現場或轉運的途中。因此,臨床上將傷員受傷后1小時稱為“黃金1小時”,這個階段現場急救十分關鍵。而創傷后的前10分鐘則更為關鍵,我們稱為“白金10分鐘”,這兩個時間說明了車禍發生后,急救的時間越短,搶救的成功率就越高。
前面提到,10分鐘內得到政府和急救體系的救護是困難的,因此,如果不提高大眾的急救意識和普及急救技術,就等于放棄了白金時間,這是非常可惜的。
三項內容:
現場急救必須首先觀察傷員的意識、呼吸和脈搏,這是判斷病情輕重,決定救治方法的重要內容。一旦出現意識喪失、心跳和呼吸停止,就要立即行心肺復蘇。
四個注意:
在救治傷員的過程中,應該注意,1維持傷病員呼吸道通暢;2清理口腔,取出假牙,寬衣解帶;3避免受涼;4轉運規范:頭在前,減少顛簸。
五大特點:
現場急救有突發性、緊迫性、艱難性、靈活性、關鍵性五大特點。
六項原則:
先復蘇,后固定;先止血,后包扎;先重,后輕;先救,后運;急救和呼救并舉;搬運和救護一致。
二、現場急救技術
在車禍的現場,首先要能夠解除壓迫在傷員身上物品,讓傷員脫離受傷的現場,如果不能脫離,就只有等待救援人員了。如果可以脫離,就按照上述要求,對傷員進行初步的評估,根據評估的結果,可以選用下列急救技術:
1,現場心肺復蘇:
心跳驟停一旦發生,如得不到及時的搶救復蘇,在4~6分鐘之后,就會造成腦組織不可逆的損害,但是,要在這么短的時間之內,得到醫務人員的救治,幾乎是不可能的,因此,心跳驟停發生以后,應立即在現場進行心肺復蘇。
例2:2015年2月3日下午,啟東市南陽鎮一名婦女開著電瓶車在路上行駛時,與一輛轎車發生碰撞。車禍中,這名婦女連人帶車墜入河中,被救上來時幾乎已經沒有了生命體征。大家都以為她已經沒救了,然而,一名路過醫生卻停下來堅持施救,在做了整整20分鐘的心肺復蘇后,將她的命“搶”了回來。
有研究發現,大約75%的猝死病人是發生在醫院之外,現場心肺復蘇的成功率僅為20%~40%。美國匹斯茲堡市的研究資料證實,院外由旁觀者做的心肺復蘇成功率可以達到24%,但是,由醫護人員到達現場以后,再做的心肺復蘇生存率僅僅只有7%。那么,沒有專業知識的百姓怎樣完成心肺復蘇呢?
請大家記住心肺復蘇的五字訣,也就是:呼、叫、壓、抬、吹。
呼:用雙手輕拍病人雙肩,在病人左右耳邊呼喚病人:“師傅,師傅,你醒醒”,如無反應,則要呼叫。
叫:來人啊!來人啊!請那位戴眼鏡的師傅幫忙打個120好嗎?
壓:病人平臥,身體無扭曲,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從氣管正中滑向一側頸動脈搏動處,如無搏動,應松解病人的衣服及褲帶。行胸外心臟按壓。
按壓的部位:取兩乳頭連線中點,用左手掌跟緊貼病人的胸部,兩手重疊,左手五指翹起,雙臂伸直,使肩肘腕在一條直線上,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壓30次,按壓頻率為100~120次∕分,成人按壓深度5-6厘米,兒童壓深度5厘米,嬰兒為4厘米。
抬:頭偏向一側,清理口腔內分泌物和假牙,注意保護頸椎,仰頭抬頜,打開氣道。
吹:左手捏住鼻子,右手抬起下巴,口對口吹氣。按壓與人工呼吸的比例為30:2
按照這個比例重復循環做,一直做到專業的救援人員來。
2,止血:
在現場急救中止血是最為關鍵的一點,因為沒有止血而發生危險的案例時有發生:
例2:1997年,我在湖北五峰扶貧的時候,聽說了這樣一個故事:在一個偏僻的山區,一個山民在家中劈材的時候,不慎傷到了腳背,這在城市到醫院做清創縫合,吃點消炎藥物打針破傷風抗毒素就可以了。但在山區就不是這么簡單了,由于沒有公路,村里派了8條大漢,走了十幾個小時的山路,用門板將傷員抬到縣醫院,但遺憾的是傷員已經死亡了。其實就是沒有采取止血的措施。如果我們采取了止血措施,這樣的悲劇是可以避免的。
止血的常用方法有:加壓包扎止血、指壓(壓迫)止血、填塞止血和止血帶止血。
(1)包扎止血:適用于表淺傷口出血量少,可用創可貼和敷料包扎,可以根據現場的情況就地取材,選用相對干凈的毛巾、手帕、紙巾。
(2)加壓包扎止血:適用于全身各部位小動脈、靜脈、毛細血管出血。用敷料覆蓋傷口,用手施加壓力直接壓迫
(3)指壓止血法:手指按壓近心端的動脈,阻斷動脈血運,能有效達到快速止血的目的。指壓止血法用于血量多的傷口,常用的壓迫部位有:
A手指傷口出血:手指的出血,可以用健側的拇指和示指掐住傷指根部兩側的指動脈。
B顳淺動脈壓迫點:一側頭頂部出血時,在同側耳屏前上方1.5厘米處,用拇指按壓顳淺動脈止血。
C肱動脈壓迫點:前臂出血時,在上臂中段的內側摸到肱動脈搏動后,用拇指按壓止血。
D尺橈動脈壓迫點:尺橈動脈在腕部掌面兩側,在手腕及手的出血時,要同時按壓橈、尺動脈方可止血。
E股動脈壓迫點:下肢大出血的病人,可在腹股溝韌帶中點偏內側的下方摸到股動脈搏動后,用拳頭或掌根向外上方壓迫,
F腘動脈壓迫點:在小腿及以下部位的出血,可以在腘窩中部摸到腘動脈搏動后用拇指或掌根向腘窩深部壓迫,
(4)止血帶止血:四肢大血管損傷,或傷口大、出血量多時,采用上述方法仍不能滿意止血時,方可選用止血帶止血的方法。
上止血帶的部位要正確,上肢在上臂的上1/3處,下肢在大腿的中上部;上止血帶的部位要有襯墊,松緊適度;記錄上止血帶的時間,每隔1小時要放松3~5分鐘
止血帶的材料,應先擇橡皮管或者橡皮條,也可用布條或者毛巾。不用能電線、鐵絲等。有條件時盡量墊一層軟布。止血帶應在出血點的上方盡量離傷口近一點。
3,包扎:
包扎的目的:可以起到壓迫止血、減輕疼痛、保護傷口、防止感染、固定骨折等作用。
包扎的材料:有條件時,可用急救包、消毒紗布、繃帶、三角巾和多頭帶等。緊急情況可以用相對清潔的毛巾、衣服和布帶等。
包扎要求:輕、快、準、牢,先蓋后包,不可過緊或在傷口上打結,要暴露肢端,便于觀察傷員的肢體有無缺血。
4,固定:
目的:防止軟組織,尤其血管、神經及內臟損傷;防止骨折端移位,減少痛苦;減少脂肪栓塞的發生;有利于病員轉移。
材料:可采用合適的木制或金屬、充氣性夾板;現場就地取材,如:木棍、樹枝、布傘及木板等;如果現場無任何可利用材料,上肢骨折可將患肢固定于胸部,下肢骨折可將患肢與對側健肢捆綁固定。
5,搬運和轉運:
傷員經止血、包扎、固定等處理后,要將傷員轉送到醫院進行進一步治療。搬運時要根據不同的傷情和條件,采用正確的、合理的搬運方式,讓傷員盡快離開受傷現場,其原則為:
(1)上肢骨折多能自己行走,一般不需要搬運;下肢骨折必須用擔架搬運;
(2)脊柱骨折應用門板或其它硬板擔架。搬運時應由三人配合搬運,一人托住肩胛部,一人托住腰部和臀部,一人托住兩下肢,三人同時將傷員抬放到擔架上,同時將傷員固定,防止傷員在擔架上移動;
(3)搬運頸、胸椎骨折傷員,要有人專門牽引頭部;運送時應用沙袋或枕頭放置在頸部兩側,避免因頭部晃動而導致截癱。
一個人運送,可采用扶行法、背負法、爬行法或抱持法;兩個人運送,可采用轎杠式或雙人拉車式;三個人運送,可采用三人異側運送。
記住這些基本的技術,一旦發生交通事故,或許就可以救人一命。